公知是什么意思
一、公知是什么意思1、“公知”一词来源于10多年前《南方人物周刊》企划的专栏。每年选出并发表影响中国的50名公共知识分子的名单。 定义 ...
一、公知是什么意思
1、“公知”一词来源于10多年前《南方人物周刊》企划的专栏。
每年选出并发表影响中国的50名公共知识分子的名单。 定义其实很广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重点是公共二字而不是知识分子。
2 .毕竟知识分子是上世纪初的阶级概念
当时受过教育的脑力劳动者可以称为知识分子,但在现在的中国社会,没有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数不胜数。 对于活跃在网络上的年轻人来说,谁都可以称为知识分子。 如果不把知识分子的门槛提高到专家、教授层,大部分公共知识分子就达不到这个标准,其中也有教育水平不高的高中结业者,甚至是前超市的收银员。
3 .所以,区分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是公共的。
什么是公共? 我很高兴掌握话语权,通过网络新媒体向公共事务发表评论。 无论是《南方人物周刊》年选出的公知名单,还是最近几年活跃在各种网络社交媒体上的公知,都符合这个标准。
4 .公知是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的缩写
指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分子。 是进入社会参加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责任的理想者。
5 .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中
“周知”一词,看起来像公正博学,实际上是一群摇摆不定、自视甚高、以天下评价为任、政府和人民问题众多、自行承担启蒙责任、教人们不累的文化人。 特别是在网络和微博上,第三者说“众所周知”往往有讽刺的意思。
二、公知也有不足
1 .事实上,“公知”一词的污名化和这个小组受到了批评。
当然有他们自己的责任。 另一方面,虽然一般具有几个专业知识,但是已知不能涵盖所有领域。 对一些新闻事件的判断和评论不可避免地过于依赖直觉。
2 .另一方面,许多公知年龄段相对较大
受教育快,知识也相对老,有时跟不上现实的发展。 所以,知道的人虽然是心系社会,但有时也会给出不可靠的建议。
3 .例如,去年在建崈教授开始了“微博绑架”活动。
我想动员网民拍摄街角乞讨的孩子,上传微博报警,制定禁止孩子乞讨的法律。 出发点很好,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们毫无疑问没有强制检查的权利,肯定侵犯了很多非人口贩卖儿童正常乞讨的权利。 在药家鑫事件中,法学专家“废除死刑”的呼吁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4 .微博的出现扩大了他们的缺点。
必须重视的时间节点是微博的开通。 到目前为止,传统媒体的民间话语权基本掌握在公知们手中。 互联网的存在使一般网民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但仅限于论坛等小范围内。 但是微博打开了真正的网络自媒体时代。 微博的存在一下子弥合了众所周知和普通人的话语权差距,不同阶层的人有权平等交流。
5、“个子高”的众所周知的一句话
微博上经常用放大镜观察和推敲,反复受到不同观点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公知的知识、视野不足的缺点、一些不方便的行为、以及应对公众时的宣传能力的不足都扩大了。 对本来就不严重的错误,从几个观点加以对立者的攻击,就会成为“周知”集团的“罪状”,影响了整体的信用。
三、如何对待公知
1 .在任何社会,有知识和思想的人都需要在公共媒体上代表公共利益发声。
公知的语言本身就是外来语。 在英语中,“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 )是专门用于公共领域而不是学术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分子。 他们同样在公共媒体上为了公众自由、平等等价值而发声。
2、“公知”的污名化似乎带来了一种结果。
网上似乎有不少人对“公知”的别名敬而远之,带有某种原罪。 但是,与此同时,不管是不敢讨论时政,自称众所周知,还是猛烈地批评众所周知,他们不是都认为代表公共利益发声吗?
3、这些人确实没有“知识分子”的名字和其他头衔的背景。
但是,在网络发达、话语权分散的今天,没有人在先天上占多大优势。 这些人都可以看作是“公知”。 现在中国的公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外国需要公知,还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需要周知来推进改革和社会进步。
4 .社会处理必须对公知宽容,公知有很多错误。
当然值得批评,但他们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但是,这种代表公众的立场,一定值得称赞。
5 .如果只是公知们的水平不高
发言一些小错误,无视他们的初心和良心,彻底否定它们,站在公知们的对立面,标榜“独立思考”,反而为争论而争论,为了反对而陷入反对的误区,除了引起自己的关注以外,还对别人社会应该创造公知的宽松环境,激烈地讨论观点,但不参与人身攻击。 这使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公知的行列。
本文转自:www.bimeiz.com/shenghuo/2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