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心到底是什么? 网上热词屌丝登在人民日报上成为话题
据中央电视台网络新闻报道,根据11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5版十八大特辑,网络热词“屌丝”首次出现在文章中,引起了网民的关注。网络热 ...
据中央电视台网络新闻报道,根据11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5版十八大特辑,网络热词“屌丝”首次出现在文章中,引起了网民的关注。
网络热词“屌丝”在《人民日报》上登场成为话题。
《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的文章中,“回顾10年的历史,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度、利益结构调整的大小、遭遇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实际上很少见。 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消失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重叠。 分配焦虑、环境恐慌,父亲时代、木屐精神、极端事件、集体抗议、民、社会、市场、政府关系进入“敏感期”。 人民群众不仅需要福利的扩大,还需要公平的过程。 不仅需要权利的保障,还需要权力的透明度。 满足“需求”,满足“要求”,不仅能实现“正义的成长”,还关系到13亿人的政治信任,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未来。 ”。
《人民日报》网上热词出现不是第一次。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使用了“给力”这个网络热词。
“屌丝”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比较人们接受的阶级划分之一是屌丝包括二代农民工、城市小手工业者、青年产业工人、对现状不满的企业小员工、流氓无产者、困扰的专业科生等。 总的来说属于社会底层。
在“屌丝”的言行中间,往往隐藏着独特的幽默感。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一位网民上传视频,在微博上被广泛旋转:他背对着电视,听歌手唱歌,听票房,用力敲电脑椅子,对着电视,这是典型的“屌丝”的
典型的“屌丝”,其实是个拒绝打鸡血的普通人。
他们不喜欢宏伟的故事也不喜欢动人的故事,集辛酸、自嘲、恶趣味于一身。 他们很少被感动,从来不用枪。 “屌丝”不是有志青年,也不是职场精英。 他们在餐厅吃饭总是躲在角落里,看演出也喜欢坐在最后一排。 简历的“受到了什么样的奖励”一栏中,经常只能填写“我获得过精灵的‘再来一瓶’奖”。 屌丝相当嘲笑自己,但并不意味着要“诉说社会”。 他们不认为自己有才能,也不认为没有才能,反而坦白了自己的三本和专业学历,精心编造了蓝翔技术学校、八依军烹饪学校的出身。
从年龄上来看,“屌丝”多是198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年轻人。
他们比较独立,但境遇和机会不如60后、70后。 他们小时候可能吃过很多三聚氰胺,少年时代被国产的山村文化毒害了。 他们大学毕业后学费开始上涨。 他们买房时,房价开始上涨。 更大的不幸是,他们出生时正好是计划生育的“黄金时代”,所以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孤独中长大,养成了和自己开玩笑的习惯也不奇怪。
总之,“屌丝”是指明明对身份低、生活平凡、无聊的生活不满却接受现状的人。 他们不被社会认可,想维持自尊心,但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们依然有自我实现的欲望,但没有明确的目标,懒惰的洋洋不生气。 这种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在年轻群体中非常普遍,因此在网络上被广泛共鸣、传达,最终形成“屌丝文化”。 网友老酒说:“屌丝很受欢迎,这并不奇怪。 到了季节一定会产生的物质,就像草芽和花蕾在春天一样。 ”。
究其本质,“屌丝文化”是解构文化,既有自暴自弃的颓废,也有轻视主流的骨气。 “屌丝”看起来又薄又肤浅,但蕴藏着双重嘲笑的意思:不仅嘲笑自己的资源不足、向上移动机会不足、日益边缘化的生存现状,也嘲笑中国20年来的主流品位和成功学。 “屌丝”既不相信卡内基也不相信李开复,他们自己也不相信。 在抵制主流品位和成功学的同时,他们形成了小人物的集体自我认识,就像网络时代的阿q一样,比阿q冷静。 他们知道理想遥远,现实残酷,所以不能逃避忘记理想的遥远。 用自嘲消除现实的残酷迷离。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可以被认为是古希腊犬儒的现代web版本2.0。
本文转自:www.bimeiz.com/shenghuo/2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