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什么
Thang-ga,又叫Tangga,是藏语的音译,指的是一幅用彩色缎子裱起来后悬挂起来进行礼拜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其题材涉及藏族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传世唐卡多为藏传佛教和博尼教作品。
唐卡,其名称来源于藏语音译,是一种在布、丝或纸上刺绣或绘制的彩色卷轴画,又称“布画”,是一种具有藏族民族特色的绘画。
唐卡类似于藏区的卷轴画,多画在布或纸上,再用绸缎缝制裱贴。上水平轴有一根弦挂,下轴两端装饰有精致的轴头。这幅画被薄薄的丝绸和两条丝带覆盖着。涉及佛教的唐卡画裱好后,通常会请喇嘛念经加持,背面覆盖他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丝绸、刺绣和珍珠唐卡也很少。唐卡的绘制极其复杂,使用的材料极其精美。颜料均为天然矿物和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耐用,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大多是关于西藏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它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录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维系着藏族人民对佛无与伦比的感情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唐卡是松赞干布时期出现的一种新颖的绘画艺术,即以彩色绸缎为框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很多,但大部分都是用布和纸画出来的。此外,还有刺绣、织锦、丝绸和贴花等唐卡面料,其中一些仍在争议的图案上,其中珍珠和玉宝石用金线装饰。唐卡绘画艺术是藏族文化的奇葩,几千年来影响深远。唐卡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藏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唐卡有很多功能:宗教功能大于艺术功能。唐卡作为一个移动的宗教遗迹,可以随时被游牧民族膜拜。此外,唐卡还具有史料、教义解释和实用功能(如大量藏医、工艺美术、天文历法、藏传佛教列传和书法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一直被称为“西藏百科全书”。唐卡在藏传佛教文化圈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影响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流传至今的传统藏族婚礼上,唐卡挂在迎宾队前面,以求好运;很多地方祭祀山神,守风水,盖房时挂唐卡祈求神灵保佑。此外,它在技术上非常成熟和精致,形成了许多拥有专业制作团队的流派;在这幅画的发展过程中,周边地区的许多绘画风格得到了整合,其在艺术交流史上的地位尤为突出。近年来,唐卡成为许多收藏家的新宠,拥有巨大的欣赏空间。
唐卡是一种用金、银和天然矿物颜料画在织物、皮革或纸上的工艺品,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唐卡因其复杂的绘制工艺、精美的材料和多彩的色彩,一直被视为西藏宗教文化和艺术的奇葩。此外,唐卡的内容涉及西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被誉为“藏族百科全书”。
“虽然唐卡历史悠久,一直受到藏族同胞的尊重,但唐卡很久没有真正进入收藏市场,迅速升温也是近几年的事情。”邓珠说,80年代初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刚起步的时候,唐卡的价格一般是两三百元。但自藏传佛教艺术进入90年代收藏市场后,唐卡收藏市场开始升温,不少唐卡的价格超过千元大关。在2006年,因为唐卡包括
据报道,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明清老唐卡的价格可以轻松卖到数万、数十万,比10年前至少高出几倍。可以说唐卡已经成为收藏市场的黑马。
然而,记者发现,近年来,随着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日益火爆,明清唐卡在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一些拍卖公司甚至为唐卡推出了专项拍卖。根据雅昌艺术网的数据,唐卡几乎在2000年就开始出现在明清时期的国内拍卖市场。当时拍卖价格一般在一万元左右。然而,随着唐卡收藏市场的迅速升温,其拍卖价格加快。到2005年,唐卡的最高拍卖价已经超过了100元大关。2006年唐卡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明清时期唐卡的价格超过了千万元大关。例如,在2008年北京古田一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会上,明郑德的“药师佛像”唐卡以1540万元的价格创下唐卡拍卖纪录。不到10年,唐卡的最高拍卖价上涨了1000多倍。
唐卡是一种用金、银和天然矿物颜料画在织物、皮革或纸上的工艺品,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唐卡因其复杂的绘制工艺、精美的材料和多彩的色彩,一直被视为西藏宗教文化和艺术的奇葩。此外,唐卡的内容涉及西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被誉为“藏族百科全书”。
“虽然唐卡历史悠久,一直受到藏族同胞的尊重,但唐卡很久没有真正进入收藏市场,迅速升温也是近几年的事情。”邓珠说,80年代初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刚起步的时候,唐卡的价格一般是两三百元。但自藏传佛教艺术进入90年代收藏市场后,唐卡收藏市场开始升温,不少唐卡的价格超过千元大关。2006年,由于唐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收藏价值最终被大家认可和发现。也就是说,从那以后,唐卡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暖趋势,基本上每年都翻一番。
邓珠认为,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明清时期的旧唐卡价格可以轻松卖到数万、数十万,比10年前至少高出几倍。可以说唐卡已经成为收藏市场的黑马。
然而,记者发现,近年来,随着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日益火爆,明清唐卡在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一些拍卖公司甚至为唐卡推出了专项拍卖。根据雅昌艺术网的数据,明清唐卡几乎在2000年开始出现国内的拍卖市场,当时的拍卖成交价一般就在1万元附近,不过随着唐卡收藏市场迅速升温,其拍卖价格就出现了加速上涨,到2005年时唐卡的最高拍卖价格就突破了百元大关。当2006年唐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之后,明清唐卡的价格就突破了千万元大关。像在 2008年北京古天一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正德“药师佛像图”唐卡就以1540万元的天价创下唐卡拍卖纪录。不到10年,唐卡的最高拍卖价格就上涨了1000多倍。
一幅唐卡的主体可能是由徒弟绘制,但像眼睛、指甲、手印、人物身上的装饰与法器等最见工力的地方大都由师傅绘制,购买时必须关注这些细节;有的唐卡绘制完毕后会在表面打一层蜡,使外观与色彩更加光洁,手感光滑,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要对着阳光看,以此来鉴定蜡质层的完整性。
首先,在内容上要进行筛选:由于唐卡画面涉及的内容较多,有些可能你并不理解,因此要选那些市场认知度比较高的,比如:释迦像、白绿度母、财神等这些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了解的造像内容。
其次,唐卡的绘制时间较长,画工精细、画幅较大的唐卡价格也必然会高,对于外行人来说,“画工”与“画幅”,是你在决定购买时制定心理价位的最基本因素,一定要反复权衡。这里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画师的影响:绘制唐卡自古便是信徒们研习佛法的一部分,寺院喇嘛,也是唐卡绘制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喇嘛绘制唐卡的流通渠道相对单一,价格较高。
画工的影响:绘画功力一般与经验积累有关系,比如颜色的调制是否均匀、细节绘制是否仔细完整、各部分比例是否合理、有无溢色,落色、作品的整体性是否完整严谨等。
唐卡在绘画工艺中非常讲究色彩的用法,特别是红、黄、蓝、白等颜色表示的象征意义有一定的民族性。白色表示吉祥、纯洁、慈悲、和平;蓝色表示怒、严肃、凶恶但不失美感;红色象征权力;而黄色表示功德广大、知识渊博。黄色特别适用于刻画性格温和,又稍带有严肃的人物形象。
第二种绘画唐卡是现在很受欢迎的黑金唐卡(Black & gold),就是在黑色背景上用金粉描绘出图案,其整个画面构图古朴神秘,具有非常强烈的装饰效果,尤其收到旅游者欢迎。
第三种称之为刻金唐卡(Gold carving),跟传统的唐卡绘画方法不同,这种唐卡是先用金粉在画布上涂上厚厚一层,用朱砂勾勒,然后用刻刀压刻出线条,只在佛的发髻,底座和眼部等部位涂上颜色,整个画面都笼罩在一层金光里,由于绘画时需要凝神专著于刻刀上,金光对眼睛会形成伤害,绘画这种唐卡的技师不能长时间工作,因此整个唐卡绘画的时间比其他品种更长,常常超过2个月。类似还有用刻银唐卡,则十分雅致。
1、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
2、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
3、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
4、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
5、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
国唐
根据丝绢材料的不同,“国唐”也有以下五种:
(1)绣像“国唐”:这是一种用各种不同的丝线经手工刺绣而成的唐卡。
(2)丝面“国唐”:制作这种唐卡是将各色的丝绢切成各种形状的布块,然后再用针将拼成画面的各色布块缝接起来。
(3)丝贴“国唐”:这种唐卡与(2)相似,只不过是将切成的各种彩色布块用胶粘在画布上组成画面。
(4)手织“国唐”:一种用丝线经手编织而成的唐卡。
(5)版印“国唐”:这种唐卡是用墨或朱砂作颜料用套版直接印在丝绢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然也用铜版或铁版。
“国唐”中尺幅最大的叫做“国固”。因为太大,也不能随便把它挂出来,实际上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才使用这种唐卡,将“国固”大唐卡挂在寺庙的外墙上,或者挂在专门为挂“国固”唐卡而修建的晒佛台上。布达拉宫一幅最大的“国固”唐卡,高55.80米,宽46.81米。这幅唐卡是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摄政桑结嘉措主持制作的。唐卡描绘的无量光佛。
止唐
由于唐卡的画法多种多样,“止唐”也有好多种。人们主要是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来区分“止唐”的种类:
(1)彩唐:一种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唐卡。
(2)金唐:一种用金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3)朱红唐:一种用朱红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4)黑唐:仅用墨色画背景的唐卡。
(5)版印“止唐”:这种唐卡的制作方法与制作版印“国唐”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国唐”印在丝绢做成的画布上,而“止唐”则印在棉布做成的画布上。
最大的“止唐”长3米,宽2米;最小的“止唐”仅长30厘米,宽20厘米。
不能单纯讲哪种唐卡的价格高或低,比如说彩唐,既可以以纯金、纯银、珊瑚、珍珠、绿松石作为主要颜料,也可以是赭石、朱砂、铅粉或黄德粉这些普通颜料。而金唐,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金色矿物颜料。价格上的差距自然会很大,有些唐卡甚至是画在皮革上的,那你就要鉴别皮质了,牛皮还是羊皮,一层皮还是二层皮等等。要价过高的唐卡尤其要格外小心些,从材质到画工再到其他一些非技术要素都得全面了解。
唐卡的取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佛、菩萨类;佛传或佛本生故事;密宗本尊各神;观音度母类;藏族历史及历史人物类;坛城塔佛类等等。
当我们观赏唐卡时,也许会被唐卡中神态各异的菩萨、度母形象弄得眼花缭乱,的确,有的佛具有多种变化身,再加上藏传佛教各个流派供奉的佛、菩萨形象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辨别起来十分困难。专业人士告诉我们,应先从佛的两种变化身进行区分:即真实身和愤怒身。真实身也称寂静相,就是我们常见的慈眉善目,四肢完美,表情平静安详的佛、菩萨形象。例如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无量寿佛和八大药师佛等,这些佛个个面如满月,体态端庄、匀称,斜披袈裟或者天衣,端坐在莲台上,接受人们的祈祷;愤怒身是佛在降伏魔障时显现的三头六臂,青面獠牙的恐怖形象,他们张着血盆大口,身上挂着人头骷髅串,手中举着冒血的人心,配上后面的熊熊大火,十分凶悍恐怖。例如金刚手、大黑天等佛 。唐卡里的千手千眼观音以及四壁观音都很容易辨认,最受收藏者青睐的是21度母中的绿度母和白度母:白度母身为白色,双手双脚各有一眼,面上有三眼,又称为“七眼佛”,头戴鲜花五佛冠、身穿天衣、佩带璎珞、袒胸露腹,盘坐于莲台上,左手持莲花,右手掌心向外,表示接受人们的求助;绿度母身为绿色,左手持莲花,左腿单盘,右腿向下舒展,脚踏在一朵莲花上。相传白度母和绿度母的形象来自藏王松赞干布所娶的两位公主,白度母即尼泊尔尺尊公主,绿度母即文成公主。因此度母形象常被画师描绘成体态优美、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女性形象。唐卡中还有坛城图、四大洲图及风火水图等,内容含义均十分丰富。
唐卡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其中夹杂着许多宗教仪式:比如画师在绘画之前须对要画的密宗本尊或护法神进行入密仪式,观修等;画师本身在做画期间也须沐浴洁身、素食禁色、专心绘画。
唐卡的绘制过程是根据画面大小,将白布用绳子绷在特制的木框上,经过特殊方法使布面平整光滑。严格依据画佛像的尺度起稿,藏语中称为“提康”。所有佛像都有造像标准,如果不遵守这些尺寸要求,就不能称为佛像,不能接受活佛的开光,也不能成为圣物。绘制唐卡一般用烧制的柳木炭条,完成后用淡墨线勾画定稿,然后就着色、分染、勾色线,最后描金。绘制完后请高僧活佛进行装藏、开光,唐卡才具有灵气,成为圣物。
唐卡的颜料大部分取之自然,全部由画工自己加工制作:用矿石类、植物类、药材类、动物类及纯黄金粉混合而成。唐卡从颜色上区分有黑底描金的黑唐卡;朱砂描金的红唐卡;金底描红的金唐卡等。
一、现存世界最大的一幅西藏刺绣佛像“唐卡”――“刺绣红夜魔唐卡”,制作于中国明朝年间。
“刺绣红夜魔唐卡”以驱除邪魔为题材,高三点三米,阔二点一米,“唐卡”中央为践踏死亡之神、手抱明妃“毗陀利金刚”、怒目圆睁的红夜魔。佛像刺绣采用各色丝线,色彩绮丽缤纷,部分丝线还裹幼细金箔,更添富丽堂皇。右上方有“大明永乐年施”年款。据介绍,此唐卡与西藏大昭寺密室发现的两幅大型唐卡应属同一出处。据载,一九四0年锡金法王札西南嘉将这幅唐卡送给一位英国友人,并于一九九四年在纽约以一百万美元拍卖成交。
二、元代《时轮坛城》唐卡。坛城即曼陀罗,佛教密宗里主要指诸佛、菩萨、圣者所居之地。时轮坛城里外三层,是以时轮金刚为中心的世界。此卡设色要求严格,配色和谐。坛城上黄下绿,左红右白,采用冷暖对比,立体感强,寓意深刻。唐卡四周绘有密集金刚、喜金刚和胜乐金刚等百余座本尊像,整幅作品线条流畅,画风极为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三、明《多吉丹佛塔》唐卡。多吉丹佛塔位于印度伽耶,被认为是释迦牟尼涅磐的地方,是佛教徒向往的朝拜圣地。多吉丹意为金刚座,作为菩提道场象征坚固永恒。此卡塔形别致,主塔居中,中央有一尊释迦牟尼等身像,小塔林立四周。画中共有1000多个佛龛,内有1000多座佛像。画属勉唐派风格,工笔绘成。有的人物不足一厘米,仍眉清目秀,栩栩如生。绘工之细简直难以令人置信,相信观者必会拍案叫绝的。
四、清《松赞干布像》唐卡。此画属噶赤画派。形成于16世纪。画派创始人南喀扎西将勉唐画派技法与印度金铜造像直接摹写风格相结合,风格为工笔重彩,色偏青绿。图中间为松赞干布像,人物造型优美自然,画下方两侧为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及两位大臣。
唐卡(微信:774952713)是藏语,简单地说就是西藏的卷轴画。唐卡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吐蕃时期,对于藏传佛教僧尼们来说,唐卡乃是修行时必不可少的用具,礼拜唐卡可获功德,同时也要通过观看唐卡,引发关于佛像义理的联想。
唐卡是中国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2006年唐卡被国务院、中国文化部批准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卡,来源于藏语的音译,简言之就是一种卷轴画,它的画面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在藏地任何一座寺庙、佛堂、僧舍乃至信徒的家中,都供有唐卡。
在家信徒也要请画师绘制唐卡并加以供奉,有人还亲自作画,奉献给寺院装饰殿堂。最壮观的则是节日和法会时的晒佛仪式了,僧人们将寺院中珍藏的唐卡取出郑重展示,向民众及香客展现净土世界的光辉,佛陀祖师的伟大,或说或唱,载歌载舞,场面隆重而盛大。平常室内供奉用的唐卡一般不逾一米,但晒佛时展开的巨幅唐卡能够铺满整整一面山。
唐卡的题材、内容包罗万象,除以佛教为主外,历史、民俗、天文、历算、藏医药、人体解剖图等皆可入画,具有宗教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被国内外人士称为“青藏高原的大百科全书”。
唐卡的创作过程非常讲究、复杂。绘制前要向活佛问卜,选择吉日,沐浴净身,焚香祷告,一边诵经,一边备料。然后经过准备画布、定位起稿、铺底着色、精心勾勒、描银铺金、开光加持等过程。绘制一幅简单的唐卡需十几日至几十日,绘制复杂的唐卡要数月至几年。唐卡须用纯天然颜料,因此,性能稳定,色彩保持的时间很长,可以几百年不变色。
唐卡画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光是孤零零地放上一些神灵人物,还需要一些细节将他们联系起来。莲座、光背、祥云、花蔓以及其他装饰纹样等都能很好地起到这样的作用。尤其在那些受到汉地绘画影响的唐卡作品中,金碧山水与奇花异草是最常见的背景装饰题材。同时,这些装饰也有着一定的宗教含义。例如,在表现佛国净土时,琼楼玉宇、宝池净莲与灵鸟都是不可或缺的。唐卡画面上还会有一些小小的点缀,例如表示美好寓意的七宝、八吉祥,位于本尊下方、表现对他的敬意的供品等等。唐卡艺术发展到今天,流派众多,新人辈出,技法不断出新,作品异彩纷呈,广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被誉为我国民族艺术的奇葩。
画师在绘制唐卡前需得沐浴、焚香,并针对不同内容进行相应的密咒念诵和祈祷吉祥。画完以后,由高僧活佛开光加持,具有“身之所依”的特性。长期供奉,以保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或被超度到极乐世界,而证得无上正果。
除了它独具的艺术天赋而外,藏传佛教中的各大宗派的祖师都赋予唐卡活生生的生命,并亲自制作,同传法一样,非常神圣地把唐卡及其绘画艺术代代相传,世世承袭,承传人都把唐卡视为是有生命力的佛、是师尊、是三宝。一个熟练的画工完成一幅成功的唐卡,至少需要一到几个月的时间,因此,每一幅唐卡都凝结了唐卡画师的血汗与众神的护佑。
唐卡是以各色天然矿物颜料及金、银(画面的金色部分以黄金制成,银色部分以白银制成)、珊瑚、珍珠等珍贵原料,勾线着色后,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活佛念经加持。
唐卡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绘制工艺上,一幅好的画作通常要花费画师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勾勒线条、上色、上金,每个步骤都很费工夫,心急不得。同时,绘制唐卡的颜料传统上是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以及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作为绘制重要环节的“描金”必须使用金汁,而金汁则是由大量金箔和金片制成,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几百乃至上千年,画面仍“金碧辉煌,灿烂如新”。
本站唐卡绘制过程图解
本站部分资料整理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